重光

读书观影笔记,另一种方式记录生活。

电影repo: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 (2016)

There'sa grief that can't be spoken

There'sa pain goes on and on

 

走出影院的时候,感觉对整个故事还不太理解,不断回想片段。

印象最深刻的,是比利反复问班长,如果可以不返回战场,你会做什么(大意)?而班长一遍又一遍斩钉截铁地回答:没有这个选项!

我回想这个场景一遍又一遍,然后巨大的悲痛涌上心头,第一次,电影放映完后哭得比看的时候还要厉害。

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东方式审美(如果可以这么形容),它最重要的部分,恰恰是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,就像传统山水画,意境在大片大片的留白里。

 

比利面临一个选择,在这短暂又漫长的中场休息时间,他遇到不同的人和事,不断回想起那个让他刻骨铭心的一天,他开始抗拒留下来的这个念头,后来又仿佛偏向它,然而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重返战场。在主题无论是爱国还是反战都很政治正确的当下,影片关注的,却是比利林恩非常个体化的情感和体验,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出色之处。

比利对心悦的女孩说,所有人都在赞扬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,这种感觉很奇怪;对内疚不已的姐姐说,你就不能为我骄傲吗?面对母亲的赞扬,他好像有点不自在,面对前排座位侮辱军人的观众,他好像也没有非常愤怒。他也会对擅长运作市场和资本的商人坚定地说,你错了。不太明白比利内心深处,对于战场生活是什么感觉?恐惧?骄傲?无奈?自豪?讨厌?喜欢?或许复杂的难以言说?

比利的选择有一种宿命的感觉,宿命的意思是,如果比利重新做这个选择1万次,恐怕有9999次都会做同样的决定——这和这个决定本身是好是坏没有关系。

我一方面很想分析影响比利决定的各个因素,另一方面又觉得那种理性的分析太过冰冷也太过傲慢,近乎是一种亵渎。以前看海灵格的家庭排列,印象最深的文字之一,就是说杀人者远离了整个家庭,而和被杀者在一起;战士远离他们的原生家庭,和敌人及战友在一起。当时觉得很惊讶且不可思议。李安的这个故事,仿佛是一个具体的阐释。

影片最后,比利和他的战友坐上驶向战场的车,轻快地吵闹着终于能回去了——那种复杂的滋味,仿佛生活本身。


评论
热度(1)

© 重光 | Powered by LOFTER